滕州市科永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Teng Zhou Shi Ke Yong Da Shu Kong Ji Chuang You Xian Gong Si

全国服务热线 132 8021 5078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行业动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2-04-21阅读次数:1929来源:滕州市科永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鲁政办发〔2011〕79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鲁政办发〔2011〕79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向制造业强省跨越,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体现工业化水平、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既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装备制造不断实现突破。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3.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8.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06.1亿元,实现利润1693亿元,实现利税2522.5亿元,三项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8.6%、28%和26%,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成为支撑和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影响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存在着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业比重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企业、关键零部件和高档工作母机依赖进口等突出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面向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基础配套能力建设和示范应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宏观指导,研究和制订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2.坚持自主创新和开发合作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依靠现有技术积累、产业基础和制造能力,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和服务化,拉长制造服务业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

4.坚持重点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实施区域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以大带小,以点扩面,形成产业集聚集约发展,通过示范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目标。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目标是:

1.规模质量跃升新台阶。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万亿元,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8%。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建1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制应用300个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重点主机产品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知名品牌。

3.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打造2户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装备制造集团,培育30户100亿元以上、100户50亿元以上、500户10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建设30个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集聚区。

4.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高端、大型、专用、智能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的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国外引进份额大幅减少,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大幅提升,基础配套能力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

三、发展重点

(一)提升发展10大传统支柱产业,巩固市场竞争能力。

1.汽车及零部件。做强做大载货车、轿车、客车、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等5大类产品,加快研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继续保持我省载货汽车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提高轿车产品占全省整车的比重,逐步提升我省客车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立专用车宽系列多品种多用途的研发生产能力,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组织整车和配件企业、科研院校建立行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

2.船舶。重点发展常规船舶、特种船舶、船用材料、船用设备及零部件等4大类产品,加大研发投入,依托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加快研发一批大型油船、大型散货船、万箱级集装箱船、远洋作业船、科学考察船、豪华游艇、豪华帆艇、豪华邮轮等高新技术产品。

3.机床。重点发展数控车床、车削复合加工中心、卧式立式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生产线、重型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铸锻自动化成套装备等7大类产品;掌握一批制约主机、数控系统等产品性能的核心技术,提升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水平,加快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机床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覆盖主机、控制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培育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档数控机床企业。

4.电工电器。重点发展锅炉、汽轮机、发电设备为主的3大类电站成套设备;大力发展变压器、高压开关、电力电容等输配电控制设备和系统,鼓励研发高压、特高压、节能输配电产品,提升电线电缆集群化发展水平;开发和拓展高端设备在核电、风电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5.工程机械。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建筑塔机、水泥搅拌车和高楼泥浆泵等10大类产品,大力发展关键总成零部件;支持工程机械集群化发展,依托骨干企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完善产品系列,继续保持和扩大我省工程机械产业的竞争优势。

6.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重点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光通信系统、路由器、无线接入系统、移动通讯终端、基站以及网络传输交换等7大类产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3G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机遇,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带动我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7.物联网设备。重点发展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7大类产品;抓住国内外积极建设物联网的机遇,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系列,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体系。

8.节能环保及民生安全设备。重点发展服务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城市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设备、规模化海水淡化设备、综合资源利用发电设备、铅酸蓄电池回收设备等6大类节能环保设备;加快发展食品、药品、煤矿瓦斯等安全检测设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设备及数字化医疗等3大类民生安全设备。

9.内燃机。重点发展能为各类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农机配套的柴油机、汽油机、燃气机系列及配套部件等4大类产品,做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市场引导、政策鼓励和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10.专用设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等4大类产品。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开采勘探、钻井、采油、海洋钻井设备等石油化工设备,高精度、机电一体化的造纸机械、塑料机械、食品与包装机械等轻工专用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产业用纺织品后整理设备、高速高精耐磨纺织机械配套件等纺织机械设备,新型农业耕作、收获、储存、包装、植保、粮油及农副产品深精加工等机械。

(二)培植发展6大高端新兴产业,提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1.航空航天装备。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航空工业重要机遇,依托我省现有基础和优势,加快推进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及维修等相关服务业协调快速发展。重点发展轻小型直升机、水上飞机、无人机、轻型小型固定翼飞机等整机产品;巩固提升雷达罩、专用微电机、宇航级电子元器件、飞机标准件、通用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飞机专用涂料、航空航天用通信及电子设备等配套产品;加快发展系列化抱轮式飞机牵引车、加油车、固定加油装置等地面装备;重点发展飞机重大改装及配套设备深度维修、翻修、航空工程研发设计、航空会展、飞行驾驶及维修培训等产业。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制造水平高、配套能力强、服务领域广、经济效益好、国内知名度高的航空产业基地。

2.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及井下作业装备、填海围岛及航道疏浚建设施工装备、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工程装备、临港机械、海洋环保装备、海水利用工程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装备、海洋空间利用大型装备和海洋仪器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加快发展动力系统、综合防污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自动化系统、钻采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及零部件。努力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建设成为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产业。

3.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动车组及客运列车、城轨地铁客车、重载及快捷货运列车等产品,发展壮大机车发动机用活塞、缸体、缸盖、车用换向阀、液压缸等一批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4.智能制造装备。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测控装置、部件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突破新型传感工艺、高精度运动控制、工业通信网络安全、健康维护诊断等一批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加强对软件构架、软件平台、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大型复杂装备系统仿真软件的开发,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围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及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机器人、感知系统、智能仪表等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逐步实现产业化;围绕先进制造、轻工纺织、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制造过程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通过集成创新研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制造成套装备,并促进示范应用推广,努力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培育成我省的先导产业。

5.新能源汽车。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搭建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努力将新能源汽车培育成为我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6.新能源产业装备。抓住国家积极发展新型能源装备的机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核电、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装备,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将新能源装备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积极发展3大基础产业,提高整体配套能力。

1.着力提高装备基础配套件质量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品优化升级,向高精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围绕新能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新材料制备、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所需装备,重点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超大型高参数齿轮、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压柱塞泵/电动机、高压液压元件、大功率液压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强度紧固件、高转速大功率液力耦合器调速装置、高档工模具及加工附具等机械基础件产品,形成基础配套件与主机产品同步开发、协调发展的格局。

2.突破一批基础制造工艺关键技术。围绕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提升基础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工艺过程控制。围绕先进加工制造工艺、先进成型工艺、先进绿色热处理工艺和先进再制造及表面工程工艺等4个领域,突破一批基础制造工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械基础件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基础工艺重点领域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质量升级。

3.不断壮大基础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突破制约我省基础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完善产业链,提高基础材料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重点发展关键金属材料、大型成套装备用关键铸锻材料、高技术陶瓷材料、碳纤维、高技术晶体材料、玻璃纤维材料以及高档粉末冶金材料等产品,通过提高关键基础原材料质量,不断提升机械基础零部件质量水平,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协调发展30个产业基地园区,增强产业集聚集约能力。立足全省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和条件,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科学规划装备制造业发展总体布局,培植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30个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即:以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威海、日照、聊城、德州为中心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滨州、东营、潍坊、日照配套发展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滨州、青岛、潍坊、济南、威海为中心的航空产业基地;以济南、枣庄、烟台、威海和德州为中心的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基地;以日照、潍坊、聊城、临沂为中心的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以济宁、临沂、烟台为中心的工程建筑机械制造基地;以济南为中心的电工电气设备制造基地和以潍坊为中心的动力总成制造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规划引导。组织加快编制实施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发布高端技术装备新产品推广目录,鼓励技术创新,培育名牌产品,引导产品研发和资金投向。各地要加强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人才、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形成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大产品和制造技术等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通过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方式,大力吸引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依托科研院校搭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发挥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扶持资金的鼓励引导作用,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

(三)加强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产业力度,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研发、销售、物流配送、节能减排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打造全数字化的大型骨干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业的行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依托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和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树立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或示范区,开展经验交流,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四)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服务渠道。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重大装备领域研发创新、重大装备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和重大建设项目,省级财政继续对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给予扶持,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高端装备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形式筹集资金;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争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入,鼓励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优先对省内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五)加强协调指导,推进企业联合重组。紧紧抓住国际装备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合作或合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装备制造市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大力开拓装备制造国内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参股国内外先进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利用其品牌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六)加强市场引导,优先推广使用省产首台(套)装备产品。建立优先推广使用省产首台(套)装备产品的机制,提高政府采购中省产首台(套)装备产品的比重。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在重大工程设计、建设、装备采购等招投标工作中的指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省产首台(套)装备产品。按国家有关规定,允许对省产首台(套)技术装备予以加速折旧。

(七)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装备制造业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发展、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鼓励行业协会组建向社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人才培训、科技信息、行业标准、成果交易的装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在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市场监管、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